/研究成果
“產·城·金·人”融合發展模式下產城融合規劃體系構建研究
趙國華 齊強 張葉
摘 要:隨著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產城融合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導向,產城融合模式的健康發展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只有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城市空間集約化、金融資本多元化和人力資源均衡化,才能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這就要求在現有的規劃體系中應予以系統體現產城融合理念。本文在梳理產城融合相關文獻和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產·城·金·人”融合發展理念,重點厘清產業體系、城市空間、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源四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和耦合關系,提出以“產·城·金·人”融合發展為核心,與現有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構建產城融合規劃體系,以期能為規劃變革階段的相關規劃編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城融合;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城市空間;金融資本;人力資源;規劃體系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2096-6539
國內統一刊號 CN 10-1589/TU
DOI:10.12254/j.issn.2096-6539.2023.19.035
1.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全面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形成創新引領和融合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然而,中國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同時,產業體系、城市空間、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源之間,尚未形成良性融合和互動。后疫情時代,中國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在持續增加,暴露出了城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因為某些城市資源枯竭、政策變化、產業轉型等因素,原有的主導產業走向衰敗和萎縮,產業無法再為城市提供足夠的就業支撐與財政收入,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出現產業結構單一、就業不充分、人口流失嚴重、經濟發展變緩、公共服務滯后等問題[1]。二是城鎮化建設在區域環境、產城規劃不完善的情況下,忽視了產業功能規劃和布局,出現了城市與產業發展脫節、粗放擴張城市面積的現象,由此造成諸如人口減少、產業空心化、城市設施空置等“鬼城”、“空城”現象層出不窮[2]。三是由于在城市建設地方政府往往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容易面臨不同程度的資金短缺、投融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加等問題,限制城鎮化運營效率[3]。四是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4],人口規模、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分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交織,人口結構性矛盾成為新時代城市發展最重要的關注點之一[5]。 然而,目前對于產城融合理論的研究大部分立足于產業帶動、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方面,較少涉及城市發展中金融資本部分的內容,針對“產·城·金·人”四維要素融合發展下產城融合模式的研究更是鮮有提及。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將“產·城·金·人”四維要素融合發展下的“產城融合”概念界定為: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動力引擎,遵循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協調聯動發展的原則,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復合化和多樣性的城市空間為發展載體,承載產業與人口的發展需求,合理分配各類功能用地,加強土地功能復合導向,建設生產與服務互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生態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全,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間;以創新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金融資本為運作保障,充分發揮多層次金融資本市場的差異化作用,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以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作為活力要素,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生產和生活需求,促進專業化人才聚集,實現人口結構升級。四要素協同作用最終實現產業體系、城市空間、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源之間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狀態(圖1)。
2.產城融合模式研究的內在邏輯
2.1 產業體系是產城融合的發展引擎
首先,產業規模影響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產業集聚程度越高,城市功能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同產業的發展布局對相應基礎配套設施產生不同的需求進而影響到城市建設和功能發揮,使得城市呈現出不同的空間面貌。其次,產業結構影響人口結構和集聚方式。產業結構直接影響著從業人員的就業規模和就業結構,當人口能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承載力下自由的流動,就業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時,人和城才能融合發展[2]。最后,產業能級影響市場活力和金融適配度。產業能級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技術進步與創新,而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經過反復實驗以及與產業鏈上下游反復溝通,因而增加了對市場融資的需求,進而刺激了貸款需求,帶動金融業的發展。
2.2 城市空間是產城融合的空間載體
首先,城市的基礎設施能夠保障產業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有機融合交叉賦能,引導各類生產要素有效的流動和合理的配置,進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6]。其次,完善的城市功能能夠促進人口集聚。完善的城市功能始終是人口和勞動力流動研究中關注的重點內容,城市以多功能高水平服務,滿足多樣人群多樣需求,從而吸引不同種類的企業、人口的集聚,提升人的效用水平和幸福感[7]。最后,城市的開發建設能夠吸納金融要素。城市的開發建設涉及基礎設施、公共交通、商業辦公、人居環境等諸多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靠財政投入不可持續,不斷擴大社會資本的投資規模是大勢所趨[8]。
2.3 金融資本是產城融合的運作保障
首先,現代金融體系有利于提升產業結構。通過建設現代金融體系,能夠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產業引導功能以及價值發現功能,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將資金更多地導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其次,高水平金融服務有利于助力城市建設。以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形式的城市開發建設,可以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整合社會資源。最后,金融高聚集度有利于促進人口導入。金融集聚程度越高,該地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就會越強,通過對企業研發創新的支持為整個行業帶來高素質人才,并引發人才之間的競爭,該地區的產業就會產生“虹吸效應”,最終為產業結構高級化轉型提供優秀人力資源。
2.4 人力資源是產城融合的活力要素
首先,人口集聚的支撐有助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人口的集聚規模決定了產業發展規模,人力資源的存在能夠為產業的發展提供相關生產要素的勞動力,同時,當地人口通過購買商品、消費休閑等方式來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從需求端又為產業結構升級做了鋪墊。其次,人口的綜合需求有助于構建完善的城市功能。與傳統的發展模式不同,產城融合的核心是人,產城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綜合需求[8]。城市功能的發揮有賴于人的生產活動以及生活需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訴求一定程度上也帶動公共服務與配套設施等城市基本功能的發揮。最后,專業的人才隊伍有助于提升金融的服務水平。人才集聚可以為金融集聚提供大量的專業人才,也可以推動金融產品、模式創新,專業人才隊伍能夠根據項目情況細化、完善相關預測和制定投融資實施方案。
3.產城融合規劃體系建構
產城融合這一理念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國家發改委設定新型城鎮化年度重點任務清單和產城融合示范區等行動著重推進其落實,并且明確新城和開發區作為推進試點的主要空間載體。參考政策制定的過程和規劃體系建構的流程要求,產城融合作為一個目標和導向貫徹到現有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中,需要并可以按照以下三個部分在規劃過程中加以體現,分別是研究基礎、目標框架和路徑對策(圖2)。
3.1 前期評估:基礎分析四維度
研究基礎包括產城融合基礎研究和目標設定兩方面的內容,這也是制定規劃體系框架內容的出發點。第一,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土地空間之間按照特定關系組合而成的城市骨架。前期評估階段需要識別并分析城市各類用地布局特征的方式和設施配套建設情況,通過挖掘城市功能用地的結構與空間數據,分析城市功能用地變化與空間格局演變特征與規律,探測城市功能用地變化及其空間格局演變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為構建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奠定基礎。第二,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要素資源,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和出發點。對現狀城市人口結構、人口空間集聚特征和人口增量演化進行分析,充分把握人口流動和集聚進程帶來的人才、知識、文化多樣性資源,能夠為城市人口導入戰略制定以及人口疏解政策優化調整提供依據。第三,產業發展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基礎研究包括了現狀產業結構分析、空間分布、區域發展競合分析、服務配套、市場需求情況預測、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通過深入研究產業基礎狀況,可以為產城融合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和理論支持,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產業競爭力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金融環境研究在產城融合發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前期評估階段,金融環境研究主要是從現狀金融市場、現狀金融政策、現狀金融機構、現狀金融風險等角度出發,探討現有金融環境所存在的負面影響,為之后路徑對策階段投融資創新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基礎支撐。
3.2 目標框架:要素融合多延展
目標框架是圍繞城市的產城融合發展作綱領性的安排,是結合前期評估和目標設定提出的規劃體系結構框架,通過城市的要素融合、空間融合和功能融合加以系統體現。第一,城市要素融合的內涵是土地、交通、人口、資金和數字的融合。土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開發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交通是城市體系和形態構成的原動力,也是引導城市空間發展的核心力。城市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人口聚集,而人口集聚又會刺激城市住房、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金融作為經濟發展核心,是支撐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手段,也是城市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數字已經成為新的要素影響經濟活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將是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二,城市空間融合是社區、園區、配套和景觀的融合。在社區、園區兩個層次上,通過空間融合使城市在空間功能上實現“雙向供給”,作為“城市化”轉型的宏觀支撐[9-10]。針對公共服務設施、產業服務設施、生態休閑設施等進行優化配置,實現公平、高效、多樣的服務體系,為城市發展提高完備的軟環境支撐。此外,對城市生態空間進行保護性和利用性優化,實現宜居、宜業、生態的產城融合發展導向,進而迸發城市活力。第三,在功能融合升級路徑上,城市功能的融合不應僅在核心功能之間發生,既要討論工業生產、金融貿易、科技創新、居住等核心功能互相之間的關系,也應看到宜居環境、社會人文、人才集聚等的支撐作用。
3.3路徑對策:“產·城·金·人”多耦合
路徑對策其實是在評價評估、目標設定和結構框架的基礎上,以“產·城·金·人”四者之間的耦合關系為基礎,科學生成城市產城融合功能,進而對其產業升級、空間融合、投融資和人口導入四方面內容進行具體實施策略的詳細闡述。
(1)產業升級
第一,產業規模升級。首先,增強創新能力是推動產業規模升級的關鍵,促進科技、金融、產業、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并通過加強對于知識產權、研發和人才的保護,從而積極促進產業規模的升級和競爭力的提高。其次,改善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支持體系和政策保障,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同時給予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最后,提高產業連鎖效應。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并提高產業鏈條結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同時加強行業間的合作和協調,從而提升整個產業的規模效益。
第二,產業結構升級。首先,逐步淘汰轉移部分產能過剩、技術落后、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突出產業,科學規劃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嚴格控制城市邊界,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率。其次,加強產業協同和合作,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以二產聯動相關三產的發展,促進集群式發展,促使產業的結構與城市發展目標相匹配。最后,改善和提升各類基礎設施,強化產業服務配套功能,完善工業項目招商引進手段 ,建設工業園區招商項目信息平臺共享交流機制,實現招商資源、渠道和項目信息同步共享。
第三,產業效率升級。首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平臺為支撐、產學研用緊密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其次,提高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構建商流、數據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密度交織與碰撞的多元活動體系。
(2)空間融合
第一,居業功能融合。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空間布局,對生產和生活空間進行科學布局,以需求引導和供給調節相結合,規劃科學合理的功能配比。同時,針對職住失衡的問題,加強城市組團間空間聯系,提高跨組團空間聯系緊密度,改善職住平衡的評價等級,實現職住空間的優化布局。
第二,交通網絡融合。積極探索適合城市自身發展的交通模式,統籌對內和對外兩個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形成組團內部及組團之間成環成網的道路交通格局,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的交通系統。
第三,人文生境融合。遵從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遵循城市生態空間應由外及內梳理的原則,增強人文生境與城市發展的融合,使城市空間環境的多種功能相互協調,多種價值體系綜合優化。
(3)投融資創新
第一,模式創新。根據各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項目的具體情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融資模式設計和融資工具再創新、再組合,構建支持城市發展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資體系,提升金融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
第二,主體創新。厘清項目籌建、運營過程中的主要參與方,考慮投融資主體如何分配投資份額、如何制定投資回報計劃等問題,以確保各方能夠獲得公平合理的收益。
第三,渠道創新。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來支持城市建設。
(4)人口均衡
第一,規模均衡。根據城市建設規模、環境承載力確定適宜的人口比例,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多重的分析和計算,找出城市最優人口規模,確保人口與環境的平衡發展。第二,結構均衡。推動未來出生人口的性別均衡,持續借助各種宣傳方式轉變群眾生育觀念,營造性別平等的政策制度環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利用不同年齡的人口紅利。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優化學科結構,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科研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第三,布局均衡。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人口空間布局調控中的作用,促進城區人口合理分布。發揮政府對人口遷移流向的引導作用,統籌考慮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破除區際間人口流動障礙。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分布格局,以促進優勢人力資源和產業遷移的自由流動,促進人口布局與區域產業類型耦合協調發展。
4.結語
中國的產城融合發展要結合中國國情走出適合中國的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以呼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目標與特色模式。本文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在產城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產·城·金·人”多元融合理念下的發展思路。通過對相關理論研究的梳理和“產”、“城”、“金”、“人”互動理論模型的推演,厘清了四者之間發展的內在邏輯。同時在產城融合理念的基礎上,探討了在現有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中推進產城融合的規劃體系應以“產·城·金·人”的理念為導向,以及在“產·城·金·人”融合發展下規劃體系的建構思路。
本文從理論的角度進行了些許探索,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檢驗。新時代,隨著規劃改革的深入推進,擴張型規劃不會持久,以城市更新為主的存量規劃將會成為主流,產城融合實踐必定會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何笑梅,洪亮平.從“產城融合”走向“產城人融合”——淺析“產一城一人”融合的內在邏輯與互動關系[A].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7.
[2]晏朝飛.優勢集聚導向的產城融合內涵及其評價研究[J].城市管理,2022(07):46-57.
[3]趙永平,王義龍.金融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效率耦合協調分析——以空間優化為視角[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45-54.
[4]習近平.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EB/OL],(2023-05-05)[2023-05-06].http://www.gov.cn/yaowen/2023-05/05/content_5754275.htm.
[5]陸杰華,王金營,杜鵬,韓文婷,段成榮,黃凡.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筆談[J/OL].人口與經濟,(2023-01-17)[2023-05-06].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115.F.20230116.1424.001.html.
[6]崔寅.我國信息化、產業結構升級與金融發展的關系研究[J].城市,2022(07):17-32.
[7]趙昕陽.成都基于人城產融合構建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案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21.
[8]牟名俠,朱夢涵,唐偉杰.產業振興與人才振興協同推進的邏輯與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2022(12):27-29.
[9]蔡曉敏,楊大亮,冉紹輝.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研究——以鄭州市地鐵為例[J].中外建筑,2019(04):119-22.
[10]魏賀,汪光燾.社會-技術變遷視角下的可持續交通[J].城市交通,2021(06):1-6+14.
作者簡介:
趙國華: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新城城鎮化與產城融合理論研究、低碳城市與綠色金融研究、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的創新與決策研究
齊強:碩士
研究領域:城鎮片區綜合開發、產城融合理論及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實踐、鄉村振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張葉:碩士、注冊城鄉規劃師
研究領域:法定規劃、城市設計、片區更新、文旅小鎮、鄉村振興、專項規劃以及四規合一與產城融合理論的研究與實操